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貒膏 | 中藥圖典
貒膏
Tuàn Gāo
別名
貒脂、貒豬膏、豬獾油、貒油、土豬油
功效作用
治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英文名
Sand badger fat
始載於
《唐本草》
毒性
無毒
歸經
肺經
藥性
平
藥味
甘
《中藥大辭典》:貒膏
【出處】 《唐本草》
【拼音名】 Tuàn Gāo
【別名】 貒脂(《本草拾遺》),貒豬膏(《食醫心鏡》),豬獾油(王玷桂《不藥良方》),貒油(《綱目拾遺》),土豬油(《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鼬科動物豬獾的脂肪油。冬季捕捉,捕得後殺死,剝去皮,取皮下脂肪及腸網膜上脂肪,入鍋熬煉成淡黃色的脂肪油,濾去油渣即成。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貒肉"條。
【性味】 ①《唐本草》:"甘,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咸,無毒。"
【功效與作用】 治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①《唐本草》:"主上氣,乏氣,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②《綱目拾遺》:"一切內外痔,塗上效。"
③《四川中藥志》:"除濕解毒。治腳生臁瘡,牛皮頑癬,頭生白禿。"
【用法用量】 內服:和酒飲。外用:塗搽局部。
【附方】 ①治肺痿上氣氣急:煎成貒豬膏一合,暖酒和服。(《食醫心鏡》)
②治頭生白禿及牛皮癬:大楓子、木鱉子、牛耳大黃、木槿皮、花椒。共為末調土豬油塗。(《四川中藥志》)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貒膏
【出處】 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 Tuàn Gāo
【英文名】 Sand badger fat
【別名】 貒脂、貒豬膏、豬獾油、貒油、土豬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豬獾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ctonyx collaris F. Cuvier
採收和儲藏:冬季捕捉,宰殺後,剖腹,取出脂肪,用小火煉出油,冷去後呈膏狀。
【原形態】 豬獾,體長60-70cm,重約10kg。鼻吻較長,吻端與豬鼻酷似,鼻墊與上唇間裸露,眼小,耳短圓可見。四肢短粗有力;腳底趾間具毛,但常墊裸露,趾墊5個。後腳掌裸露部位不達腳跟處。爪長而彎曲,前腳爪強大銳利。尾較長,基部粗壯向末端漸變細。通體黑褐色,體背兩側及臀部雜有灰白色。吻淺褐色。頰部到耳後有一黑褐色條紋。從前額到額頂中央有一條短寬的白色條紋。兩頰在眼下各具一條污白色條紋。下額及喉部白色。針毛粗長挺拔,背部毛尖棕黑。尾毛白色。體毛變化,因地區,年齡等有差異。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於岩洞或挖洞而居,從平原延伸至海拔3000m的高山均可尋到其足跡。雜食,晝伏夜出。叫聲似豬叫。
資源分布:分布一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肺經
【功效與作用】 潤肺止咳;除濕解毒。主肺痿;咳逆上氣;禿瘡;頑癬;痔瘡;臁瘡
【用法用量】 內服:酒沖,適量。外用:適量,塗搽。
【附方】 ①治肺痿上氣氣急:煎成貒豬膏一合,暖酒和服。(《食醫心鏡》)②治頭生白禿及牛皮癬:大楓子、木鱉子、牛耳大黃、木槿皮、花椒。共為末調土豬油塗。(《四川中藥志》)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上氣,乏氣,咳逆,酒和三合服之,日二。
2.《綱目拾遺》:一切內外痔,塗上效。
3.《四川中藥志》:除濕解毒。治腳生臁瘡,牛皮頑癬,頭生白禿。
【摘錄】 《中華本草》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貒膏」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B2%92%E8%86%8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貒膏」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