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院校:
北京大学:张志华教授的研究聚焦于机器学习前沿
南京大学:周志华、俞扬教授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面贡献卓著
清华大学:朱军教授在概率图模型和深度学习领域有深入研究
CSRankings 机器学习方向全球排名:
全球前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韩国科学技术院、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清华大学等(57)
中国高校表现:北京大学进入全球前 4,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全球前 7(55)
3.2 计算机视觉方向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发展最快的方向之一,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视频分析、自动驾驶和医学影像等领域。以下高校在该方向具有显著优势:
国内领先院校:
北京大学:在计算机视觉方向全球排名第一,研究团队在三维重建和图像识别方向有突破性进展(56)
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媒体、计算机视觉、机器智能及虚拟现实等(32)
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产业应用基础(32)
代表性研究成果:
上海交大团队提出了融合 LiDAR 点云和相机特征的全景分割网络、高保真单视图三维内容创作方法等,在三维场景感知、三维重建和具身智能方向取得重大突破(32)
上交大团队在 COCO-wholebody、COCO、PoseTrack 等姿态估计数据集上展示了比当前最先进的方法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显著改进(33)
上海交大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在人物 - 行为 - 场景的一体化视觉表达与理解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相关项目荣获 202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34)
3.3 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自然语言处理 (NLP) 是人工智能领域中与语言理解和生成相关的研究方向,在智能客服、机器翻译、文本分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以下高校在该方向具有明显优势:
优势院校:
南京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组长期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相关方向研究,在大模型时代,主要关注模型的知识、推理和多语言能力等方面的提升(39)
清华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骑绝尘,发表论文数超过第二名近 50%(56)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向拥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学术资源(57)
CSRankings 自然语言处理方向全球排名:
全球前十: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等(57)
中国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前 5 名中有 4 所来自中国(55)
3.4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方向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方向融合了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在工业自动化、服务机器人和智能驾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以下高校在该方向具有明显优势:
优势院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积淀深厚,其 "人工智能研究院" 整合多学科资源,推动前沿技术突破(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智能导航、无人系统领域实力强劲,依托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推动技术应用(18)
东南大学: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方向研究领先,与产业界合作紧密,推动技术落地应用(18)
代表性研究成果:
上海交大团队提出了基于记忆机制扩充的知识蒸馏方法 (MemKD),有效解决了无监督异常检测中的 "正常性遗忘" 问题(32)
上交大团队开发的 CHORD 方法通过形状变形进行类别级的手持物体重建,在定量和定性测量中均优于先前方法(32)
上交大团队构建的 ClothPose 数据集包含来自 600 多种服装的操作视频,推动了非刚性物体姿态估计任务的研究(32)
四、AI 相关专业录取分数线分析
4.1 顶尖院校 AI 专业全国录取分数线概览
AI 相关专业作为当前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录取分数线普遍较高。以下是部分顶尖院校 AI 专业在全国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概览(2024 年数据):
清华大学:
理科定向:在多个省份的录取分数线在 680-690 分区间(72)
物理组:在广东省录取分数线为 692 分,物化组为 688 分(72)
人工智能方向在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接近或超过 700 分
上海交通大学:
人工智能英才班:在江苏省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 690 分,与北大清华投档分相当(66)
理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在江苏省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 689 分(66)
人工智能专业在上海市内招生最低分为 580 分,市外招生最低分为内蒙古 693 分、吉林 693 分、云南 694 分等(65)
南京大学:
人工智能专业:在安徽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为 678 分,最低位次为 310 名(68)
在新疆人工智能专业录取分数线为 641 分(68)
物理类:在江苏省 08 组 (化学) 录取分数线为 667 分,中外合作组为 647 分(70)
浙江大学:
人工智能专业在浙江省内录取分数线接近 700 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部分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超过 680 分
4.2 分省份录取分数线差异分析
AI 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不同省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招生计划差异:
高校在本地省份的招生计划通常较多,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市内人工智能专业录取最低分为 580 分,而在内蒙古、吉林、云南等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则达到 693 分以上(65)
竞争激烈程度:
教育资源丰富、考生基数大的省份,如河南、山东、广东等,录取分数线普遍较高
例如,清华大学在河南省的理科录取分数线通常比其他省份高出 5-10 分
专业热度与认知度:
在 AI 产业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等,考生对 AI 专业的认知度更高,报考热度更大,推高了录取分数线
而在中西部地区,虽然分数线也较高,但相对东部发达地区略低
4.3 不同层次院校的分数线梯度
AI 相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反映了不同层次院校的竞争程度:
顶尖 985 院校:
录取分数线普遍超过特控线 150 分以上
部分需通过校考或强基计划录取
建议高分考生 (660 分以上) 冲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强基计划优先)(59)
中上游 985 院校:
录取分数线超过特控线 100-150 分
建议中高分考生 (630-660 分) 考虑: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关注 AI 实验班)(59)
中下游 985 及顶尖 211 院校:
录取分数线超过特控线 80-100 分
建议中等偏上考生 (600-630 分) 考虑: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通信 AI 特色)(59)
普通 211 及重点一本院校:
录取分数线超过特控线 50-80 分
建议中等考生 (550-600 分) 考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
4.4 2025 年录取趋势预测
基于当前 AI 产业发展趋势和高校招生政策调整,2025 年 AI 相关专业的录取趋势预测如下:
扩招趋势明显:
清华大学拟扩招 150 名本科生,重点培养 "AI+" 人才(27)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2025 年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数字经济等专业,实行 "2+2" 双校区培养(70)
多所高校增加 AI 相关专业招生计划,特别是 "AI+X" 复合型专业
专业组设置优化:
物理类考生迎来结构性机遇,物化组合专业持续扩招(102)
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专业,均要求物化双选(102)
建议考生优先选择 985 高校的 "双学位项目",如南京邮电大学 "应用物理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双学位班(102)
分数竞争依然激烈:
尽管扩招,但由于 AI 专业持续热门,预计 2025 年录取分数线仍将保持高位
顶尖院校 (如清华、上交) 录取分预计仍将超特控线 150 分以上
高分考生 (660+): 可冲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强基计划优先)(59)
五、地理位置对 AI 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影响
5.1 北京:AI 产业核心聚集地
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 AI 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产业资源:
海淀区人工智能企业达到 1300 余家,备案大模型 74 款,占北京全市 70% 以上(74)
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数据技术与处理服务等技术体系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74)
中关村科学城规划到 2025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 2300 亿元
学术资源:
拥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 AI 研究机构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前沿研究
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专家超过 1.23 万人,居全国首位(74)
就业机会:
北京汇聚了全国 40% 的 AI 企业,其中海淀区成府路 - 中关村区域已成为 "独角兽聚集地"(77)
区内汇聚超过 1300 家 AI 企业 (占全市 70%),包括百度、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77)
预计 2026 年,中关村 AI 企业数量将突破 2000 家,独角兽企业新增 15-20 家,总估值超 5000 亿元(77)
5.2 上海:国际化 AI 创新高地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 AI 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产业布局:
徐汇区打造西岸数智谷,建设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 (AI Tower) 作为核心载体(80)
西岸数智谷未来将释放出 100 万方载体,带动 "一港一谷一城一湾" 联动发展,打造 400 万方滨江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带(80)
徐汇区引进小米、腾讯华东总部、网易、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84)
创新生态:
徐汇区设立 "模速空间"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成立不到两年已辐射带动全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 400 家(83)
汇聚稀宇科技、商汤科技、阶跃星辰、无问芯穹、星纪魅族、特赞科技和斑马智行七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形成 "北斗七星" 矩阵(83)
第四范式在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设立华东区域总部,计划未来三至五年内设立 AI 产业赋能中心、AI 创新研发中心、AI 创投孵化中心、国际数据及算力综合服务平台(81)
人才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吸引汇聚了人工智能及交叉领域的国内外顶尖师资,包括两院院士 2 名,外籍院士 1 名,IEEE Fellow 14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 66 人次(96)
上海高校在 AI 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5.3 南京:长三角 AI 创新枢纽
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在 AI 领域具有较强实力:
产业发展:
鼓楼高新区企业深度融合 DeepSeek 大模型,在数字化服务、工业制造、教育科技、电力系统等多个领域加速行业智能化变革(85)
江苏 (南京)"算数空间" 人工智能融合创新社区正式启用,成为政企协同、产研共进的共享空间(86)
鼓楼区提出建设 "算法名区",打造全省 "算法 + 算力 + 数据" 产业生态集聚区(87)
高校资源: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首批本科生毕业,升学人数约占七成(1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 80 余名 AI 专业毕业生,升学人数约占五成(103)
南京师范大学有 41 名 AI 专业毕业生,确定升学的人数约占四成(103)
就业前景:
南京鼓楼高新区的企业敏锐捕捉前沿技术,以 DeepSeek 大模型为引擎,开启智能化变革(85)
多家企业凭借前瞻性眼光和创新精神,率先接入 DeepSeek,在各行业崭露头角,成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中流砥柱(85)
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企业、新能源企业、通信企业等人工智能相关岗位(103)
5.4 其他重点城市 AI 发展概况
除了北京、上海、南京外,以下城市在 AI 领域也具有一定优势:
杭州:
作为阿里巴巴总部所在地,在电商 AI 和云计算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行业平均月薪达 1.8 万元左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90)
深圳: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尤其在智能硬件和消费级 AI 产品领域
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的总部所在地,提供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在地,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具有特色
科大讯飞等企业在智能语音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
六、AI 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分析
6.1 深造率与升学去向
AI 专业毕业生的深造率普遍较高,这与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
整体深造情况:
2024 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7.5%,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 97.5%
2024 届清华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 9.6%,其中本科生出国 (境) 深造比例为 18.4%
2024 年,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 78.22%,其中国内深造 54.44%,出国深造 23.77%(101)
上海交大校本部的本科生直博比率 20.07%,再创历史新高(101)
AI 专业专项数据:
南京大学 2024 届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一共 79 人,升学人数约占七成(10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 80 余名 AI 专业毕业生,升学人数约占五成(103)
南京师范大学有 41 名 AI 专业毕业生,确定升学的人数约占四成(103)
深造去向:
国内升学主要集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
出国深造主要流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高校
2024 年,上海交大赴美国深造的学生中超七成进入全美工科 TOP20 研究生院(95)
6.2 就业方向与薪资水平
AI 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薪资水平普遍较高:
主要就业方向:
互联网大厂: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企业的算法岗、研发岗,年薪普遍 30 万 +,算法岗甚至能到 50 万 +(97)
芯片行业: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薪资高但近年行情波动大(97)
投行 / 券商:中金、中信等做量化分析,年薪 30-50 万,但门槛极高(97)
医疗器械:西门子、联影医疗等企业,年薪 20-30 万,稳定但涨薪慢(97)
科研机构:高校、研究院所等从事 AI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薪资水平:
南京大学第一届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 30.38 万元,硕士毕业生平均年薪 48.21 万元(105)
人工智能行业平均月薪酬 13594 元,在北上深杭这些大城市,平均月薪 1.8 万左右(90)
硕士毕业生在人工智能行业的薪资情况:腾讯月薪 78000,年终奖 32 万,年薪 125.6 万;阿里月薪 72000,年终奖 21.6 万,年薪 108 万(93)
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年薪可达百万以上,如 "雷军千万年薪挖角 95 后 AI 天才" 等新闻频登热搜(105)
6.3 行业分布与职业发展路径
AI 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广泛,职业发展路径多样:
热门就业行业:
科技行业:互联网公司、AI 初创企业、硬件制造商等,是 AI 人才的主要去向
金融行业:银行、证券、投资公司等,利用 AI 技术进行风险评估、量化交易等
医疗行业:医院、医疗器械公司、健康管理机构等,应用 AI 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健康管理
制造业:汽车、电子、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应用 AI 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教育行业:在线教育平台、教育科技公司等,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和教育软件
典型职业发展路径:
技术专家路径:算法工程师→高级算法工程师→算法专家→首席科学家
管理路径:算法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技术经理→技术总监→CTO
创业路径:在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源后,创办自己的 AI 企业
学术路径: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高校教师 / 研究员→学术带头人
就业质量评估:
2025 就业力大学榜由先进大型语言模型 (LLM) 驱动,结合实时数据分析,全面评估高校在大型企业就业率、创业成功指数、研究生深造率、海外留学表现与 AI 行业就业占比五大维度的表现(100)
榜单数据显示:掌握跨学科 AI 技能与国际视野的毕业生仍是企业最追捧的人才(100)
2024 年,清华大学本科就业率为 97.5%,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为 97.5%
2024 届清华毕业生国内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率超过 85%,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长 11%,连续五年持续增长
七、AI 专业报考策略与建议
7.1 不同分数段考生的报考策略
根据考生的分数水平,可采取以下报考策略:
高分考生 (660 分以上):
冲刺策略:优先报考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的 AI 专业,可考虑强基计划(59)
专业选择: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核心专业
注意事项:这些学校竞争激烈,建议同时准备校考和面试,提高录取机会
中高分考生 (630-660 分):
稳妥策略:报考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第二梯队高校的 AI 专业,或顶尖高校的相关专业(59)
专业选择: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智能控制方向) 等
注意事项:关注高校的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选择与自己兴趣匹配的专业
中等考生 (600-630 分):
务实策略:报考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特色鲜明的高校,或中上游 985 高校的相关专业(59)
专业选择: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
注意事项:优先选择物化组合专业,这类专业持续扩招且就业前景良好(102)
分数适中考生 (550-600 分):
保底策略: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 211 高校的 AI 相关专业
专业选择: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控制等
注意事项:可考虑 "双学位项目",如南京邮电大学 "应用物理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双学位班(102)
7.2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 AI 细分方向
选择适合自己的 AI 细分方向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个人兴趣与特长:
对数学和算法有浓厚兴趣:可选择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向
对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感兴趣:可选择计算机视觉方向
对语言和语义理解感兴趣:可选择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对机器人和自动化控制感兴趣:可选择智能系统与机器人方向
就业前景与趋势:
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两个岗位的平均招聘月薪分别为 24007 元、26279 元(108)
AI 大模型应届生新发职位同比增长超 170%,深度学习招聘年薪超过 40 万(108)
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需求上升,算法岗位近半要求硕士学历(105)
高校专业特色:
了解各高校在 AI 细分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例如:北京大学在机器学习前沿研究领先,南京大学在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方面贡献卓著,清华大学在概率图模型和深度学习领域有深入研究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在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
7.3 志愿填报技巧与注意事项
填报 AI 相关专业志愿时,需注意以下技巧和事项:
志愿梯度设置:
采用 "冲 - 稳 - 保" 的志愿填报策略,合理设置志愿梯度
冲刺志愿:选择略高于自己分数的高校,增加录取机会
稳妥志愿:选择与自己分数相当的高校,确保有学可上
保底志愿:选择低于自己分数的高校,确保不滑档
专业组选择技巧:
冲高策略:优先报考 "不限科目" 专业组(70)
保底策略:选择 "化学必选" 或中外合作项目(70)
注意不同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差异,如南京大学在江苏省物理类 08 组 (化学) 录取分数线为 667 分,而中外合作组为 647 分(70)
特殊招生渠道:
强基计划:天文学、哲学等专业校考侧重科研潜力评估(70)
励学计划 (高校专项):降分幅度可达 30 分(70)
高校自主招生:部分高校设有 AI 相关的自主招生项目,可关注申请时间和条件
提前了解培养方案:
了解目标高校 AI 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毕业要求
例如: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可进入周志华教授领衔的 LAMDA 实验室,本科参与国家级项目比例达 35%(70)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本科通识书院将汇聚清华优势学科资源,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25)
7.4 长期职业规划建议
选择 AI 专业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就业前景,还需有长远的职业规划:
学历提升规划:
人工智能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培养周期比较长,因为整体知识结构比较庞大,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103)
本科主要是打基础,并初步地参与一些项目,因为只懂理论、不会操作是学不好这个专业的(103)
研究生期间可以选择人工智能范畴下一个更细分的方向,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视觉与图像处理等,最好还能够与相关行业结合(103)
技能培养路径:
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值分析等
编程能力:Python、C++ 等编程语言,TensorFlow、PyTorch 等深度学习框架
算法能力: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
实践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竞赛和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行业选择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广阔,本科期间打下的基础是坚实的,但距离目标还有明显距离(103)
未来人工智能将与更多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如医疗、金融、制造等,跨领域人才更受欢迎
打造出更多服务社会民生的人工智能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103)
八、总结与展望
8.1 AI 专业的价值与挑战
AI 专业作为当前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挑战:
专业价值:
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高达 500 万,供需比例为 1:10(91)
薪资水平高,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可达 30 万元以上,硕士毕业生可达 48 万元以上(105)
发展空间大,AI 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
面临挑战:
学习难度大,对数学基础和编程能力要求高
知识更新快,需要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竞争激烈,尤其是高端岗位对学历和能力要求极高
行业波动风险,部分领域可能出现人才饱和或技术迭代
8.2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AI 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发展趋势:
大模型技术将持续演进,向多模态、低资源适应、高效推理等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5G 等技术的融合将加速,催生更多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将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方向发展,实现更接近人类水平的智能
产业发展趋势:
AI 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AI 市场规模将超过 6000 亿美元
AI 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深入推进,形成更多 AI + 行业的应用模式
AI 产业链将更加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发展
人才需求趋势:
高端 AI 人才仍将供不应求,尤其是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行业对 AI 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既需要理论研究人才,也需要应用开发人才
AI 人才的竞争将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展,区域 AI 产业集群将加速形成
8.3 给考生和家长的最终建议
针对 AI 专业的选择和报考,给考生和家长的最终建议如下:
理性看待专业热度:
AI 专业虽然热门,但并非适合所有人,需结合个人兴趣和特长做出选择
不要盲目跟风,应充分了解专业内涵、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后再做决定
考虑长期发展,而非仅看眼前利益
全面评估自身条件:
数学基础是否扎实,逻辑思维能力如何
对编程和算法是否有兴趣和天赋
是否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挑战
多元化发展路径:
选择 AI 专业并不意味着未来只能从事 AI 技术工作,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调整职业方向
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如 AI + 医疗、AI + 金融、AI + 教育等交叉领域更具发展潜力
培养沟通表达、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软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
保持开放心态: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未来的职业形态和就业市场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
保持学习热情和适应能力,准备迎接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
总之,选择 AI 专业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决定,但也需要理性对待和全面考量。希望本指南能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九、附录:全国开设 AI 专业的主要高校名单
以下是全国部分开设 AI 专业的主要高校名单,供参考:
第一梯队: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第二梯队:
复旦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三梯队: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第四梯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第五梯队:
上海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重庆大学
四川大学
注:此名单仅供参考,高校的排名和专业实力可能随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充分了解各高校的最新情况和专业特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